中国传统节日——清明节
2024-07-02 13:44:16
历史来源
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。《历书》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丁,为清明,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,盖时当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。”
历史传说
相传春秋时期,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。流亡途中,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,已然再无食物。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,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,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。十九年后,重耳做了国君,即晋文公。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,唯独忘了介子推。介子推并非争功讨赏之人,他打点好行装,同老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。晋文公听说后,羞愧莫及,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,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。为了逼他出山,晋文公放火烧山,结果介子推和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。装殓时,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,上面写道: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。”为了纪念介子推,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。全国禁止生火,只吃冷食。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气日期相近,人们逐渐将两者合并为一个节日。
清明活
祭祖
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"墓祭"之礼,后来民间亦相仿效,于此日祭祖扫墓,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。作为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,扫墓祭祀、缅怀祖先,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,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、唤醒家族共同记忆,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。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,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,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“天、地、人”的和谐合一,讲究顺应天时地宜、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。
踏青
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。西汉时期的《淮南子.天文训》中说:”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。””清明风”即清爽明净之风。”清明时节,于花草返青的春季,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。三月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。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。
重视交通安全教育,确保出行平安
清明放假期间,人多车多,交通安全问题不容忽视。我们在回家返校期间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,规范乘车、走路习惯。乘车时,要密切关注车况,不乘坐三无车辆及超载客车;骑车时,要遵守相关交通法规,不散手骑车、不带耳机骑车等;步行时,要牢记“一停、二看、三通”、“先向左看、再右看”等交通规则,注意来往车辆,走路要走人行道,靠右行,展现行路文明。
航空学院欢迎您的到来!
河北轨道学院航空学院